舊書店尋寶

KITTY
Feb 1, 2022

--

Photo by Robert Anasch on Unsplash

自從買了Kobo Libra電子書閱讀器,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認真逛書店。以前我在書店打書釘,總是忍不住買了一堆新書回來,看一至兩本後,全都放進書櫃裝飾,隔了數年我就和它們說再見。除了浪費金錢外,還要花時間執拾,用空間擺放書籍,所以我幾年前已投進電子書的懷抱,實體書只買自己喜歡和有收藏價值的。

有一天,我將不要的書拿到二手書店去,順道尋尋寶。那間書店的二手書多得很,架上的書不少是前後兩排擺放,不動手就看不到後排的書脊,有些書架甚至連僅有的空間都橫放了書,然後通道雜亂放置了一疊疊舊書,我只能跟隨有限的分類四處亂看,找找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書本。走著走著,看到讀書時期熟悉的作家:亦舒、鄭梓靈、深雪、赤川次郎等等,我多年沒有讀他們的文字了,回想起以前沒有互聯網的日子,睡不著就找本小說看看。接著我遇到村上春樹的《1Q84 》BOOK1,一本不見了的小說,我站在書架前猶豫買不買回去,因有段時間很想重讀,慢慢細味青豆和天吾的故事,但找不到單獨購買一冊,最後我決定想重讀時再來逛這間書店,因為我看見了更有意思的舊書—《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》(Colonia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),仍未翻開仔細閱讀,有機會再分享讀後感。

《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》(Colonia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)

人大了,愛緬懷過去吧。走進二手書店,如同穿越時空,拿著似曾相識的舊書,就湧現那段時光零零碎碎的片段,回憶總是美好,因為我們的腦袋會選擇地遺忘不好的時刻。正因如此,我決定買回家的書都與香港有關,例如:講述殖民時代的香港、紀錄2019年社會運動,提醒自己要好好記得香港的歷史,或許過了五年十年,在公共圖書館和書局再找不到它,有權力的想盡方法改寫歷史,改變語言,讓沒權的遺忘事實,沒法用熟悉的語言傳達事實。

雖時常看電子書,但我仍然鍾愛實體書。我喜歡拿著沉甸甸的書離開書店那種感覺,付了錢我就擁有實實在在的書。在電子書商店購書,買了像沒買似的,錢和書都在虛擬世界,其實付錢買下的是甚麼呢?我付錢給Kobo商店買書,於是我可以在Kobo營運期間閱讀那本書,我買下的是閱讀書本的權利,與我買實體書就「擁有」那本書,兩者概念是有分別的。因此,我看不透現在炒得火紅火熱的NFT,買下不代表「擁有」那件實質的藝術品,或許買下的是成為話題的焦點吧。

虛擬與實體,我仍鍾愛實體書和二手書店,因為實體書的設計排版和氣味帶來的感官刺激,電子書不足以與之比較。

--

--

KITTY

在香港長大的女生。社福小薯。曾到東京過打工仔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