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習慣(3)—疫情後首次外遊

KITTY
Oct 7, 2022

--

Amsterdam, Netherlands

[註:整整三年沒有外遊,心情既興奮又不安,內容零碎散亂,請多多包涵。]

在2022年最後的四個月,我離開了安舒區,來到與病毒共存的國度。一下機,我就除下口罩,呼吸自由的空氣。屈指一算,我在香港戴上口罩已有33個月,原來戒掉戴口罩的習慣需要時間,頭幾天當我和別人說話時,總有意識自我檢查是否戴上口罩,然後提醒自己在歐洲,不用再戴口罩了,這可算是Covid-19的後遺症吧,很可怕!

很久沒有離開香港,雖然不是第一次踏足歐洲,但來到這裏一切都感到新鮮好奇!第一站來到荷蘭,大家對荷蘭有甚麼印象?荷蘭叻(笑)?風車?大麻?紅燈區?我一踏出Amsterdam(阿姆斯特丹,荷蘭首都)的中央車站,Dutch(我發現多數荷蘭人稱呼自己國家做the Netherlands多過Holland,所以我不用「荷蘭人」這個用詞了)駕駛單車的技術比起日本人更勝一籌,速度很快,在這裏橫過馬路比起在內地還要危險,其後得知這裏很多人用電動單車,難怪載運小孩的單車也能開得如此快!

接載小孩的電動單車

Dutch曾是全球最高的國民,到處可見1.8米或以上的男生,顯得我這個亞洲人更矮小。我住在一間舊式建築的旅館,我在洗手間的鏡子是看不到自己整個樣貌,只能看到眼睛以上的部分,而花灑我要向上伸長手臂才觸摸得到(笑),小矮人是不適合住在古舊建築。買博物館門票,我忘了說買adult ticket,職員會問是否學生票或青年票,可見我這副樣子在這裏會當成20多歲的學生。

小矮人與高鏡子

荷蘭是與水共存的國度,世世代代都在想辦法避免河水氾濫,這裏很多土地處於海平面以下,是全球暖化首當其衝會被淹沒的國土,所以到處可見人造河道、堤壩和湖泊來疏導河水。最神奇是Dutch的填海技術,在湖泊中間建造人工小島或行車馬路,每次見到我都想問:究竟如何建造而成?因此,城市規劃在這裏顯得十分重要,要預備隨時被淹沒的居民,遷移到哪個地方居住,以及計劃新填海造地的住宅區。對比之下,香港政府的規劃來得很慢,遇上問題才準備面對,結果就只能應對眼前的短期問題,沒有空間處理長遠的規劃。

--

--

KITTY

在香港長大的女生。社福小薯。曾到東京過打工仔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