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習慣(1)—吃麪包

KITTY
Apr 18, 2020

--

Photo by Joe Pregadio on Unsplash

在我眼中,吃麪包是香港生活的展現。

早餐吃麪包是我自小從家庭養成的習慣。家母早上甚少開爐煮食,可能她要照顧我的弟弟和曾祖母吧,平日黃昏接我放學後(不用早起的下午班孩子!),就一起到附近麪包店買明天的早餐。家母心情好的時候,就會製作熱烘烘的多士做早餐,但仍舊是麪包。

麪包易於攜帶、方便進食,與香港急速的生活很配合。以前我會手拿麪包走進辦公室,剛好趕及上班時間,安坐後邊吃麪包,邊等待電腦載入視窗。早餐吃麪包不太花時間,就不怕被老闆責罵,且沒有很大香味,不會影響身邊的同事。

曾經有段時間,生活忙碌得很,麪包為我省下無數的進餐時間。下班後,我要乘搭巴士和港鐵到大學上課,我的步伐已經加快,但有時仍趕不上傍晚6時45分的課堂,只好在車站買個包,一面上課,一面進食。

Photo by Yukiko Kanada on Unsplash

原來身體會默默記憶你的生活習慣。

我到日本東京打工的日子,為了早上可和周公多些時間相聚,我不其然在SEIYU超級市場搜尋麪包的踪影,有新鮮麪包,亦有袋裝麪包(類似嘉頓麪包,加了防腐劑),那新鮮的價錢相當貴,當時我沒有餘錢,平時都是買袋裝麪包。

同住的日本朋友常常見我吃麪包,就問道:「你很喜歡吃麪包嗎?」我不記得當時如何回答了,坦然日本新鮮麪包很好吃,而早餐吃袋裝麪包,並不是它特別美味,果腹而已。沒多久另一位日本朋友問及我同一問題,並建議我不要再吃麪包做早餐,沒有營養,卡路里又高。

我頭腦上認同朋友的建議,也明白朋友是為我的健康著想,畢竟習慣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戒掉,且習慣是緊扣生活文化。我在東京打工,比香港要花更多時間預備上班,整理儀容需時,步行車站需時,更換制服需時,還要花時間適應生活和工作文化,飲食營養的需要老早不在我待辦清單上,吃麪包的習慣反而能讓我安心,讓我初來異地生活得較輕鬆。

其後,我辭退東京的工作,到東北地區(仙台、石卷)做義工,協助東日本大地震的居民和重建工作。來到東北,忙碌急速的生活離我而去,我吃麪包的次數亦相應減少。我很多時間待在義工機構和教會,物質從簡,早餐一般是吃昨天剩下的食物,有時吃日本咖喱飯,有時吃營養麥片,有時把剩下的白飯,加些飯素,搓成飯糰。雖然是簡單早餐,但能夠慢慢享受,與朋友閒聊幾句已是生活的小確幸。

現在,我已經甚少吃麪包。麪包在我心中是繁忙生活的便利品,陪伴過我半工讀的歲月。

Photo by Jordan Merrick on Unsplash

--

--

KITTY

在香港長大的女生。社福小薯。曾到東京過打工仔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