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思亂寫(22)—重返打工仔生活

KITTY
Apr 23, 2023

--

Photo by Patrick on Unsplash

[註:只是把生活的事情和感想紀錄下來,內容沒有主線,胡思亂想後寫下的短/廢文。]

習慣了希臘的悠閒生活,重返香港的忙碌打工生活,我的身體和心靈都不太適應。昨天我上班時間為早上9:00至晚上9:30,還在蜜月期不算忙碌,但一放工就感到所有力氣被榨乾(耗盡),只剩下軀殼。

現在社福界很缺人,只要有專業資格在手,找工作並不困難,視乎自己想在哪裏工作(學校、醫院、宿舍等),服務哪些對象(家長、長者、精神病康復者等),還有最最最重要是薪金待遇。今次找工作讓我知道哪些機構的人工福利較好,有些不會向員工透露薪級表,簡單來說,機構擔心政府撥款不夠,於是各出其謀壓低社工的薪水,甚少跟隨政府的薪級表。

我掙扎了好一陣子,回到老本行抑或接受新挑戰,最後決定嘗試全新的工作環境。

過往我較常接觸基層小朋友和家長,現來個大轉變,要經常與中產、富裕家庭打交道。貧窮的我限制了自己想像(笑),在這兒工作,可以見到每個小朋友有獨自的家傭照顧,即三名小朋友就有三名家傭,給小朋友的每月生活費或前夫/妻的贍養費是我薪水的數倍,聘用律師團隊(不是聘請一名)來處理訴訟,雙方不滿判令就燒錢上訴再上訴等。此外,甚麼種族也(被迫)來接受服務,我服務的地區較多是外籍精英富裕父母(Expat),所以我要學會厚臉皮(笑),不怕說差勁的英語、普通話和日語。昨天我和同事用爛透的英語,接見一位Expat三小時,他很認真提問和反思,與本地家長截然不同。

雖則我仍舊服務小朋友和家長為主,但這兒小朋友經常戴上面具,不能做真正的自己,他們的父母離婚後,有些孩子想討好雙方,讓家長開心,慢慢習慣了說討好別人的話,壓抑內心的真正感受,以確保自己繼續得到父母雙方的愛和關心。有些孩子則跌入親子離間(Parental Alienation)的漩渦,一方家長惡性離間孩子與另一名家長,在華人社會甚至可能是祖父母或其他重要親戚,導致孩子對另一名家長產生負面情緒或看法,不願與另一名家長親近,結果孩子可能在身分認同、自尊、親密關係發展方面受到嚴重影響。

有些家長會試圖將我和同事拉入親子離間的漩渦,重重覆覆講述另一方家長的「惡行」(例:虐待兒童),期望我們站在他的一方。我會懷疑這些「惡行」是否真實發生過,因為很多時候警察搜不到證據刑事起訴「壞人」家長,或許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虛假記憶,家長多次扭曲孩子的記憶,用來指控對方家長與子女相處時的「不當」行為,不過此說法仍有爭議。

新的工作環境充滿挑戰,讓我大開眼界,看到香港不同階層和種族的家庭故事,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。

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

--

--

KITTY

在香港長大的女生。社福小薯。曾到東京過打工仔生活。